【漫谈优质科幻片】

《2001太空漫游》《人工智能》《攻壳机动队》《第九区》《普罗米修斯》《遗落战境》《猩球崛起》《云图》《天外魔花》《π》《瓦力》

话题一:好的科幻片——“创造论”、“反宗教”、渺小的人类


(相关资料图)

李小飞:说到科幻片,首先就是《2001太空漫游》,它的影响太大了,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,刘慈欣(《三体》作者)曾讲过,所有电影都是对这部小说的拙劣模仿。从电影来说,它是一个乐观美好、光明向上的故事,最后主人公进化了,成为了“星孩”。

电子骑士:这与小说不一样,小说的结尾是星孩回到了地球,引爆了核弹,短暂的黎明照亮了地球,他很快把核污染给清除掉,下一步怎么办他没想好,但他有的是时间。这个结尾特别牛,比电影更黑暗,原来的文明已经不值得留恋了。

奇爱博士:我近几年更感兴趣的是《第九区》这部电影,它不落窠臼,在科幻中加入了电视纪录片的元素,而且有针砭现实的意义,因为南非的种族歧视很严重,这部电影与族群的现实又很有关系,不仅有科幻片的快感,也反思了当下,而它的投资只有3000多万美元。

摩西不夜奔:我比较喜欢那种探索人类起源和终极命运的电影,比如《超时空接触》, 它讨论了科学与宗教的矛盾。提到《2001太空漫游》,亚瑟-克拉克的小说中写,人到了月球之上,希望探索文明遗迹,却发现了其他更先进的文明遗迹,在等待人类发现,如果人类进化不到这个程度,就不会发现它,这种想象力是非常牛的。近年的《普罗米修斯》也很不错,完全提出了另一种想法——人类是由某种“工程师”制造的。

电子骑士:现在纯科幻片越来越少,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《普罗米修斯》?因为它是一个不玩那么多花样的硬科幻片,不谈什么爱情,惊悚元素只是辅助。它最惊悚的不是“异形”,而是它告诉你上帝不存在,人类的起源不是上帝创作。

李小飞:而且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,而是上帝很坏。

电子骑士:对,上帝是外星人。

李小飞:基本上好的科幻片都是“创造论”,《2001太空漫游》也是如此,生物虽然是“进化”的,但智慧是外星生命体给创造的。

电子骑士:今年的《遗落战境》也很不错,有真的纯正的情怀,想呈现一个未来世界的样子,有新的想象和设定,而且它的落脚点非常小,就是一个人在孤独地生活,想回到人类社会中去,好久没有人拍这个了。至于其中的伦理问题,不能太较真。

摩西不夜奔:大部分科幻片还是比较娱乐化的,比如《猩球崛起》,其实在七十年代拍过五部《人猿星球》,比《猩球崛起》深刻多了。

李小飞:像中韩合拍的《大明猩》,在特效上已经非常好了,和《猩球崛起》没什么区别,但整个思想内容就完全是一个热血、小白的电影。

电子骑士:《猩球崛起》讲的是种族矛盾,群体觉醒,实际上是英雄率领族群反抗人类的故事,和《阿凡达》有点像,但《人猿星球》讲的是人类与另一种生物的命运对抗。

李小飞:其实原著小说里,是人类在提高猩猩的智力,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奴隶,结果人越来越退化,猩猩智力越来越高,把人类给推翻了,更有警示的意义。而现在《猩球崛起》可能更符合如今的时代。《云图》也是如此,人类总是最懒的,总想要奴役别的生命,创造别的东西来为自己服务。

科幻作家王晋康曾在小说后记里提到,当年中国有人提出一种说法,用人的精子和母猿的卵子结合,杂交出一种低智商的人类,让他们去干活,真的是“无知者无畏”。当然这也是人的本性,总想找一种可以替代自己劳力的方法。

兰波:雷德利-斯科特监制的新版《天外飞花》和《地球上最后一个人》,这两个都是成本不高,但效果很震撼。

李小飞:老版的叫《天外魔花》,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人害怕共产主义洗脑,讲的是外星孢子飞过来把人类一个个洗脑,变成僵尸,最后最坚定的反抗者也被传染了,非常震撼。

兰波:还有达伦的《π》,宇宙中的各种常数都被写成科幻故事,这个片子里讲的是一个神秘的数,可以预测一切,这很启发我,片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,但风格上观念上能震住人。

奇爱博士:有一部电影也非常不错,就是《别让我走》,改编自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,和我们想象中的科幻不一样,是个忧伤的文艺片,几乎没有特技,但它以理念制胜,讲的是复制人的故事,反映的是人性情感。

电子骑士:它很有意思,避开了很多科学的讨论,而是讲人的感情,复制人能否有感情,对待短暂的生命如何看待。

奇爱博士:像《瓦力》这种作品,也是把机器人写出了人的情感,用电影化的手法,把机器人之间的感情写得非常感人。

李小飞:它也向《2001太空漫游》致敬了。科幻电影很重要的一个主题也是在探讨生命,人总认为自己独一无二,有优越感,但实际上解构之后发现,只要有生命就会有感情,包括《人工智能》也是这样,探讨了生命是什么,它站在机器人的角度讲,机器人也有感情,有母爱。

电子骑士:科幻片会打破“人则”原理,人本来是独一无二的,但科幻片会打破这个思路,有时候我们会不好接受,一般的电影里都会讲你很重要,你对周围的人很重要,甚至对宇宙都很重要,但科幻电影里,你和别人没有区别,你在宇宙中其实非常微小和无关紧要,有可能你的行为还是受控制或预先安排好的。《瓦力》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,瓦力可能一开始觉得自己很独特,一看其实一堆都是这样的瓦力,就觉得很震惊。这些都是告诉你,你不是独一无二,都是别人赋予的。

李小飞:你想,人类争论了那么久,才承认了“地球不是宇宙中心”、“地球围着太阳转”。《银河系漫游指南》里特别有意思的是,这边正在强拆别家的屋子,结果宇宙工程队来了,说“地球要被拆了”。你会发现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。

还有一点,好的科幻电影是反宗教的,宗教会把人无限神圣化,《人工智能》告诉你,人性没有任何神圣可言,《攻壳机动队》探讨上帝造人,人造机器,《普罗米修斯》则是把旧神推翻,连造人的上帝都质疑了。这些电影宗教一定是不喜欢的。

兰波:这其实是延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和宗教之争,延续了世俗对宗教的反抗,一直在争论“我们从哪儿来,到哪儿去,宇宙如何形成,意识的最深处是什么”,而目前两者都解释不了。

《星际迷航》是带门槛的科幻电影,没有与成长相同的阅读积累,

接通它的命脉会吃点力

话题二:科幻有“粉丝文化”门槛,中国观众更爱“无门槛”大片

奇爱博士:科幻片领域有一个特点。以《星球大战》为例,这样的系列在电影产业上有非常大的影响,更重要的是产生了“星战文化”,一些“星战迷”会对这个系列做个性化的阐释,把主线以外的部分生发开来,形成一个网状的体系。甚至有粉丝专门拍了科幻片,来批判卢卡斯,认为他在前传中拍的一些图像与自己的想象不一致。

胤祥:科幻有一个粉丝圈的问题,《星际迷航》这种电影,其实中国观众都在瞎看,它其实是拍给极客粉丝看的。而且,对于科幻片圈子来说,圈内认可有时候没什么意义,它不一定提供票房。

电子骑士:就好比西部片的影迷看的是老片范儿,不需要你玩新的,一定都是老梗,《姜戈》也全是西部片老梗,《大地惊雷》好看,也是因为有老片范儿。但科幻片一定需要新梗,别人玩儿过的东西你再玩儿,就没意思了。

比如《变形金刚》,虽然内核就是机器人大战,但是新梗在于和美军最新式的武器联系上了,这就是新梗,车全是新的。

一般的观众就希望,能有点意思,但又别有太多门槛。《星际迷航》就是一个有门槛的片子,《超人》为什么票房不好,它也是有门槛的,超人在超级英雄里是特别没劲的一个,没有任何武器,打起来也不好看。而我们的观众喜欢看蝙蝠侠,因为他是个高帅富,有武器,很神秘,钢铁侠也一样。

像《环太平洋》在普通观众眼里,也是没有门槛,记得该片还没有大肆宣传的时候,我在微博上发了片中机甲的图,是一些都没有上色的概念图,结果一下子被疯狂转发,我就发现这种设定特别受欢迎,有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,就觉得特别神,就问这是什么片子里头的。

推荐阅读

更多 >

最近更新

更多 >